1、厉以宁:中原经济区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建设中原经济区对全国具有重要意义,是大智慧、大手笔、大文章。现在条件已经成熟,应上升为国家战略。”9月18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上说。
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近期全国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当天,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大学主办的此次会议在京举行。专家们畅谈中原经济区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意义,在河南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经济实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把中原经济区写入“十二五”规划很有必要,很有意义。必须用全局性的眼光审视中原经济区,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国兴,建设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中原经济区,不仅对中部,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和战略选择。
2、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破千亿美元大关 保额3位数增速
作为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再次传出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成绩单。9月16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总经理王毅透露,截至9月9日,我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9月14日承保规模已达1038.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4%。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中国信保短险支持出口到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业务规模达423亿美元,同比增91.2%;支持出口到发达国家的90天以上业务194.9亿美元,增112.7%,远期信用业务77.4亿美元,增104.9%;直接拉动我国出口供给694.7亿美元,增长97.9%。
3、通胀出口形势不确定 四季度经济难言乐观
中国经济从“回落“到“回稳”一时占据了主流观点的解读,更乐观的预测是,经济已经跨越最低点,第四季度将呈“U”型增长。然而,通胀压力以及进出口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令经济增长萌生些许阴影。除了经济本身的惯性,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直接。
“二季度之后,GDP下调幅度比较大的情况下,虽然8月经济恢复平稳,但是,宏观调控政策还是应该以稳定市场预期为主,实现调控政策从危机管理到常态管理的软着陆。”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政策预期非常重要,而且还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宜小心微调。
4、成品油定价机制评估完成 调价周期有望缩到10天
运行一年多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将进行细节调整。记者获悉,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对该机制基本完成了新一轮的优化评估工作。最新的评估意见中,希望将22天调价周期缩短到10天,4%涨跌幅度进行修改,已经在内部得到共识。一位参与评估的专家告诉记者,下一步调整中,解决成品油定价机制滞后与过于透明的问题将成为机制修订的重中之重。“大方向已经明确,就是要更加市场化,逐步实现由市场定价”。
国家发改委内部人士称,从公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之日起,内部就一直做监测和评估,近期是否做出调整以及如何调整还没有明确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