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旱加重粮价上涨预期 紧缩政策刚刚开始
由于去年10月以来黄淮、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导致山东、河南等小麦主产区旱情严重,持续干旱背景下,粮价上涨预期开始蔓延。“央行第三次加息旨在管理通胀预期、防止通胀恶化。”针对央行长假最后一天宣布加息,采访中不少分析机构给出了几乎一致的回答。
“粮价乃百价之基”,粮价上涨的预期迅速蔓延到宏观经济领域。“灾情将加剧通胀预期,提高总体农产品价格对产量波动的敏感性。”国信证券分析师周炳林指出。国信证券相关报告分析认为,干旱还将绕开“小麦减产—麦价上涨—通胀传导”环节,这一背景下,直接于干旱发生之时就开始冲击总体通胀预期,当前我国通胀预期压力已然非常明显,此次干旱无疑在火上浇油。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张晶则对记者表示,由于当前市场资金充裕,商品价格上涨的环境已经形成,市场投机性较强,对于粮食这种几乎无需求弹性的商品而言,一旦有相关催化因素,就容易形成价格上涨的预期。
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回落103基点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952,较前一交易日回落103基点。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1年2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952元,1欧元对人民币8.9794元,100日元对人民币7.9198元,1港元对人民币0.84666元,1英镑对人民币10.6235元,人民币1元对0.46190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4.4512俄罗斯卢布。
3、统计局解读1月份PMI指数:制造业经济总体增速放缓
2011年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9%,低于上月1.0个百分点。自2009年3月以来,该指数已连续二十三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的扩张区间,表明中国制造业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放缓。
本月调查显示,受冰冻雨雪极端天气以及运输紧张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出现煤炭、柴油、天然气、电力等供应紧张的情况;反映“资金短缺”、“资金回笼困难”的企业比重增加。企业面临消化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等压力,未来国内外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将日益显著。
4、全球经济将面临长期利率上升的挑战
日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理查德·多布斯,以及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联合撰文指出,全球经济将告别廉价资本时代。他们认为,1980年以来,随着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风险溢价水平逐步下降,大部分国家的资本成本差异已趋同。资本变得非常充裕,长期利率也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对基础设施与机器等资产的投资不断下降所致。
全球投资大幅下滑,导致资本需求的下滑,远远超过了亚洲经常账户顺差国家资本供给的增长。换言之,经常被列为低利率致因的“储蓄过剩”,实际上源自于因全球投资的下滑。然而,如今这一趋势正在发生逆转。从亚洲、拉美到非洲,快速的城市化正推高对公路、水资源、电力、住宅与工厂的需求。到2030年,全球投资需求将显著上升,达到日欧战后重建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出于几个原因,全球储蓄意愿不太可能会相应增强。
中国计划鼓励国内增加消费。支出将随着人口年龄增长而增加。为应对或适应气候变化增加的支出,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这个世界将很快步入一个资本匮乏、实际长期利率不断上升的新时代。利率高企将进而抑制投资,最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每年放缓多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