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辽宁康平,树冠翠绿,醒目沁心。
道路两旁宽阔的杨树林带,行距整齐地向远方延伸。“加快造林绿化,促进生态平衡”、“防风治沙,强农富民”等宣传标语牌矗立在林边。
5月9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沈阳市市长陈海波的陪同下,来到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康平县海州乡,挥动了局省签署《共建绿色辽宁框架协议》后的第一锹。万亩松林新添一抹绿色。
贾治邦一边浇水一边嘱咐当地林业部门负责人:“在沙地种树很不容易,树种上了,后期管护一定要做好。”
过去的康平风沙肆虐,是全国的重风沙危害地区,流动沙丘每天向沈阳推进12米。如今一年年过去,黄沙渐渐被绿色覆盖、被绿色浸染。
贾治邦植树的“万亩松”位于海州乡育林村与内蒙古交界处。为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早在1964年,当地百姓就开始在沙地上栽植松树。
几十年过去,万亩松林成型,在万亩松林周边还有近9万亩的杨松林和国有孙家店林场的4万亩松树。海州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3%,有效遏制了沙丘的入侵。
万亩松林守护着海州乡的10万亩良田,堵住了康平北部的最大风口。在全县,昔日风沙肆虐的22个大风口,均已被葱茏的林带阻挡闭合。
正因如此,康平成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康平被称为辽宁省的“塞罕坝”,康平吸引了贾治邦一行来此植树。
沈阳市林业局副巡视员叶舒介绍说:“这里过去是风沙最重的地区,现在是治理最好的。”
在辽宁、内蒙古边界阻沙带康平县一侧的小城子村,72岁的村民王焕臣说:“过去收入低得可怜,眼下这一片片、一行行的林带,给咱带来了富裕。”
辽宁中部城市群最北端的这道绿色屏障,为康平人蓄积了一笔振奋人心的绿色财富。
这还不够。
近年来,康平以境内原有的辽宁与内蒙古边界防护林带为基础,规划了1000米宽、128公里长的防风阻沙带,并于2002年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大面积实施。
短短6年时间,全县新增森林面积54.1万亩。目前,全县半固定和固定沙丘治理率超过98%,土地沙化实现了逆转,生产、生活环境有效改善,大风和扬沙天气明显减少,以寒富苹果、桑树、大扁杏为主的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2万亩。
“十一五”期间,康平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结合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及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大工程带动了全县林业大发展。
截至2010年底,全县林木总面积达到143万亩,林木绿化率为43.8%,其中国家公益林26.9万亩、地方公益林32.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达到了300万立方米。
康平县提出,到2012年,全县有林面积将达到163万亩,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0%,基本实现村在林中、树在村中、村村绿色环抱、镇镇绿树相连。
康平大地上生机勃勃的绿色是多年造林的成果。必须承认的是,在当地,林业为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辽宁省林业厅厅长曹元介绍,今年,风沙缓冲区40万亩的植树造林计划将如期完成。康平是辽宁生态建设的一个典型,在局省共建的新形势下,全省正在建设更多像康平一样的绿洲。
目前,辽宁省正在实施的1000公里长、5公里宽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1400公里长滨海大道绿化工程,逐渐将片片绿洲拼接成为全省的生态圈。
辽宁省委、省政府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步伐不断加快,各地植树造林的热情有增无减。“塞罕坝”的精神在熠熠闪光,兴林富民逐渐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