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关日前公布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新措施,包括:推进加工贸易依法转型和梯度转移、继续推动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促进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支持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等。
广东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发源地和出口基地。今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2433.8亿美元,增长26.6%,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55.9%。面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广东省内各海关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以帮助加工贸易企业。
2008年,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三年来,珠三角地区迁出约5900家加工出口企业,其中半数以上转到了粤北等广东腹地。和珠三角地区比,粤北等地区具有成本优势,却远离出海口,物流成本、时间成本都增加了。出口企业能否扎下根来,是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也是出口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一道坎儿。
广州海关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在清远等市县加快推行分类通关管理,为转移企业量身打造监管模式,通关时间缩短了1/3以上,诚信企业实现快速通关。截至今年6月底,清远海关今年已办理分类通关出口货物超过3万票,低风险快速放行货物占近七成。清远由原先的“广州后花园”,转变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油电涨价、融资困难……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营成本连续上升。广东企业希望海关能够提供更多便利,节省贸易成本。有企业提出,加工贸易企业管理涉及海关、外经贸等多部门,能不能实现外经贸、海关和企业三方数据互联互通,让进出口手续更便捷?今年3月,海关启动三方电子化联网管理改革工作,如今通过这一平台,通关时间缩减至1—2小时。
广州一些企业出口要经过香港中转,能不能减少这个环节,让货物直接走向海外市场?今年5月,在海关积极推动下,广州南沙保税港区迎来了国际大型物流企业——马士基,新增11条国际航线。今年5、6两月,总货运量就达77.48万吨,占整个南沙港区货运总量的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