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第二届亚太林业周期间召开的“森林遗传资源-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森林遗传资源的潜在价值”边会上获悉,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10年,中国拥有自然保护区2588个,面积1.49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9%。全国约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得到了较好保护。
边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中国林科院、生物多样性国际和亚太林业研究机构联合会共同举办。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及公正公平共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议题。他们认为,森林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任重道远。
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中国生物资源情况及其保护成就时说,中国的生物遗传资源十分丰富,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分别占世界的54%和24%。在木本植物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树种约1000种。在林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异地保存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已建成综合库22处、专项库13处、区域库131处和展示库160多处。林木良种在生产上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综合增益,其中用材林平均生长增益达10%-30%,经济林平均产量增益达15%-68%。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国际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已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入了近20个与林木遗传资源相关的国际机构或网络,开展了信息交流、数据库研制、保存策略制定、种子交换等相关活动;已加入多个与林木遗传资源相关的国际公约,签署了10多项多边和双边协议。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公约的谈判和履行,积极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有效获取和利益分享机制,推动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中国国家林业局十分重视《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国家报告》的编写,目前正在按计划推进,确保如期完成。
会上,生物多样性国际、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林科院等机构和单位的专家分别作了题为“《森林遗传资源培训指南》:关于教师、学生和森林经营者的案例研究”、“世界森林遗传资源状况:建立一个全球评估和行动计划”、“2000个树种的家园:了解中国森林遗传资源”的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