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科研人员3年多的研究探索,我国在南方重要松类树种马尾松磷素营养遗传和耐低磷育种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为马尾松等人工林的持续高产经营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近日,该项研究成果《马尾松适应低磷机制和磷高效基因型选育研究》荣获浙江省林学会“科技兴林奖”一等奖。
我国南方森林土壤中蕴藏有巨大的磷资源,但有效磷含量却很低,成为多年来影响人工林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选育适应这一土壤特性的林木新品种,成为发展人工林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林木遗传改良研究方向首席专家周志春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将林木营养遗传和高效利用土壤营养资源培育林木新品种作为主攻方向之一,通过研究筛选了一批马尾松优良种源和家系,结合马尾松优良种源与磷肥、初植密度互作试验研究结果,制定了马尾松人工林营造的立地选择、密度设计和磷肥施用等原则。据介绍,在低有效磷含量的立地上应用这一成果,单位面积的马尾松木材产量至少可提高15%。按20年为一轮伐期计算,主伐时每公顷可额外增加木材10立方米以上。
该项成果的鉴定专家组认为,这一成果填补了森林树种磷素营养遗传和耐低磷育种研究的空白,对于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的耐低磷或高磷效率育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我国长江以南两亿多公顷红壤系列土壤的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较低,加之耕作制度的干预,林地缺磷少氮日趋严重,影响了该地区人工林的生长,研究筛选的高磷效率的马尾松优良种源和家系在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