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灾害是诸多自然灾害中发生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危害损失大的灾种。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达870万公顷,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880亿元。
一、发生趋势
根据2004年发生基数、越冬状况、有害生物发生流行规律及气象预测资料综合分析,2005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仍属偏重发生年份。预测发生面积970万公顷,增幅将达2.5%。其中虫害750万公顷,病害80万公顷,鼠(兔)害140万公顷。此外,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病虫害预测发生200万公顷,有害植物预测发生70万公顷。
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病虫呈扩散态势;森林有害植物在天然林区继续呈蔓延趋势;退耕还林区森林鼠(兔)危害严重;杨树病害在江淮地区继续成灾;松树钻蛀性害虫危害进一步加剧;松毛虫发生总体平稳,长江以南地区局部成灾。具体预测如下:
1、森林害虫
松毛虫。预测发生面积130万公顷。全国大部发生平稳,由于2004年秋冬季南方大部持续干旱少雨,上年虫口基数较大,在长江以南的林区,局部成灾严重。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安徽、云南等地虫情仍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在第一代松毛虫发生区将局部造成较为严重的灾害,第二代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湖北鄂东部分地区将呈上升趋势;湖南主要发生在湘南;云南主要在滇南。
杨树蛀干害虫。预测发生面积70万公顷。由于杨树种植面积增大,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青海、宁夏、陕西有上升趋势。安徽主要发生在淮北;山东平原林网和公路两侧桑天牛、星天牛呈上升趋势,危害也有所加重。星天牛在青海、新疆仍有出现新疫点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柴达木盆地锈斑楔天牛有局部成灾可能。杨干象在辽宁中、西部危害将略有加重。
杨树食叶害虫。预测计发生面积80万公顷。由于杨树种植面积增大,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陕西将有发生。并可能在安徽淮北、江苏苏北、山东、陕西等地局部成灾。
美国白蛾。预测发生面积12万公顷。由于上年基数较大,总体发生偏重,局部疫情反弹。在河北、天津、辽宁、山东交通便利、经济交往频繁的地区和老疫区周边有发生新疫情的可能。在北京郊区与河北、天津交界处出现新疫点的可能性较大。
椰心叶甲。预测发生面积0.7万公顷。由于已经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进行防治,发生将与上年基本持平,危害程度将有所减轻。但在海南、广东、广西局部地区出现新疫情的可能性很大。
松树钻蛀性害虫 预测发生面积74万公顷。其中萧氏松茎象预测发生面积27万公顷。在江西、福建呈加重趋势,将继续向发生地周边的松林扩散;在广东、贵州、广西等地趋于平稳。纵坑切梢小蠹预测发生面积23万公顷。在云南、贵州、四川仍呈扩散态势。贵州的黔东南、云南的滇西南、四川的凉山州等地,虫情有持续扩散蔓延的态势,危害程度将有所加重。云南木蠹象预测发生面积8万公顷,在贵州、云南的扩散势头趋缓,总体危害程度有所下降。但是贵州发生面积有所扩大。红脂大小蠹预测发生面积16万公顷,继续呈下降趋势,但在山西、陕西等油松栽植区、内蒙古与山西、陕西、河北交界处油松林仍有发生新疫情的可能。
松蚧虫。预测发生面积104万公顷。其中松突圆蚧预测发生面积70万公顷。在福建将继续向发生地周边的松林扩散蔓延。湿地松粉蚧预测发生面积27万公顷。在广东发生趋于平稳,在广西将继续向发生地周边的松林扩散。日本松干蚧预测发生面积7万公顷。在辽宁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辽东、辽南将中度发生。
2、森林病害
杨树病害。预测发生面积27万公顷。发生危害将呈加重趋势,早春将出现发病高峰。在山东、江苏发生面积将有所扩大,在鲁西、辽中地区危害将明显加重。
松材线虫病。预测发生面积8万公顷。浙江、江苏、安徽等老疫区发生面积相对平稳,但危害仍较重。在江淮流域和西南地区有出现新疫点的可能。
3、有害动物
森林害鼠(兔)。预测发生面积140万公顷,总体呈上升趋势,在退耕还林区发生危害加剧。在陕西、甘肃、青海新植林地上,鼢鼠鼠口密度将大幅度上升;鼠兔、野兔在甘肃、宁夏、陕西发生趋于加重。新疆平原人工林鼠害主要在昌吉等地州发生。达吾尔鼠兔在青海东部发生趋于加重。
4、有害植物
森林有害植物。预测发生面积70万公顷。紫茎泽兰在西南地区进一步扩散,为害加重。薇甘菊在广东等地发生严重。油杉寄生害在青海继续危害。
5、经济林病虫
预测发生面积50万公顷。在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贵州等地呈上升势头。另外竹病虫预测发生面积15万公顷。毛竹枯梢病在福建北部将进一步扩散。
6、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病虫
预测发生面积200万公顷,面积将继续扩大。在干旱、半干旱荒漠沙区,食叶害虫、沙棘木蠹蛾、大沙鼠等呈上升趋势,在内蒙古西部、宁夏东部、甘肃和新疆西北部将发生较重。
二、预测依据
1、气候趋势。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趋势预测:由于弱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除1月分平均气温偏低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冬春气温偏高。冬季江南大部分地区雨水偏多,其余地区偏少,华南地区干旱还将持续;春季江淮、江南和华南东部地区降水偏多。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温度接近常年同期或稍偏高,主要多雨带位置偏南。这些气候变化因素是病虫害起伏涨落的重要制约因子。
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2004年越冬基数偏高,尤其是上年发生严重的地区,大多数食叶害虫越冬虫口基数高,林间宿存量大,同时一些地区的害虫进入发生高峰期,因此,可能出现大面积暴发。薇甘菊、紫茎泽兰等有害植物适应性强,加之缺乏人为干预,扩散蔓延的速度可能加快。
3、森林健康状况。我国人工林比重逐年加大,由于纯林多、中幼龄林多,导致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差,加上部分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及荒漠植被的健康状况欠佳,致使林分易遭病虫危害。
4.监测治理情况。由于监测防治经费相对缺乏,监测覆盖面较小,技术手段单一,尤其是偏远山区很难得到有效监测,同时,纳入工程治理的种类和实施范围十分有限,因而,大面积病虫害得不到有效监控和及时治理,为病虫害的大面积突发埋下了祸根。
根据“2005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会商会”上专家和代表的会商意见。综合分析数学模型预测和各省发生趋势预测情况,参考气候变化等因素,做出2005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
三、对策措施
(一)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有害生物防御水平。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防新方针,认真落实《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和完善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机制。全面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工程,实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点由重除治向重预防的转移。加强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救灾体系建设,强化监测预警和检疫工作,全面提升防控能力。
(二)强化治本措施,培育健康森林,把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林业生产的全过程。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开展森林健康试点,培育健康森林,提升森林经营水平。要大力推广以营林技术为主的治本措施,提高森林系统自我抵御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林业生产全过程。同时普及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实现标本兼治。
(三)推进工程治理,实行科学防控,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效。继续开展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重点做好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预防除治工作,强化疫区和疫木管理,建立省际间疫情信息通报交换机制,进一步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建立协同御灾机制,加大协同攻关力度,全面推行联防联治,切实提高防治成效。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实用技术,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
(四)健全法规体系,开展依法治理,大力推进法制化进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防治行业法律法规,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法律地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快制订相关标准,各地也要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实现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强化有害生物防治机构的执法能力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和办事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实现依法防治。
(五)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加防治经费投入。根据森林分类经营和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逐步建立公益林的有害生物防控主要由政府负责,商品林的有害生物防控主要由经营者负责的责任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各种不同经济主体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的投入,鼓励和发展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保险业,拓宽发展空间。
(六)实施预防工程,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灾害预警能力。结合预防工程,有计划有步骤的在国家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区、重点生态区、著名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涉及区和主要口岸、重点交通枢纽城市和与发生区域相邻地区建立监测预警点。逐步将天然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等重点生态区纳入监测预警网络体系之中,不断扩大监测覆盖面,重点是强化对西南天保工程区的小蠹、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区和退耕还林工程区的森林鼠害、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杨树天牛、东北天保工程区和西北荒漠植被区的食叶害虫的监测和早期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