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印刷行业与钢铁等诸多行业一样,产能过剩现象越来越凸显,特别是书刊印刷产能过剩更为突出,严重影响持续发展和良性转型。现实中,许多小微书刊印企的产能得到有效利用的不足1/3;不少大中型书刊印企的有效产能只有1/2左右。有专家称,书刊印刷产能已经到了绝对过剩的地步,严重程度不可小觑。
书刊印刷产能过剩有其历史缘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消除书刊印刷产能过剩之痛就是要抓住要害,综合治理。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做到标本兼治。
曾经,书刊印刷业务不论企业技术高低、规模大小都能开展,加之风险小、见效快,在国家相关发展政策的催化下,大大激发了众多投资者的投入热情,到1998年年底全国已有各类印刷企业18万家,比1978年的11.2万家猛增了1/3多,产能过剩问题初露苗头。
为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全国范围的书刊印刷企业里进行了“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大规模清理整顿活动。至2012年年底全国有各类印刷企业10万多家,虽回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数量,但由于企业的规模扩张,使得书刊印刷仍旧呈现过剩状态。
与其说书刊印刷产能过剩,倒不如说传统书刊产品过剩更为确切。市场是广阔无限的,随着经济的稳步向上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必然快速增长,且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态势。然而,这样的产品却显得不足。
书刊印刷企业要充分利用过剩的产能,观察市场供需情况,提高有效供给。包装印刷随着包装工业的快速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纸质包装由于成本低、易回收利用、环保性好,是各种包装材质中的首选。2012年包装印刷总产值达6318.77亿元,占印刷工业总产值9510亿元的66.44%,是书刊印刷产值1313.94亿元的4.8倍。包装印刷显然是前景看好的主力军,目前产能尚未过剩。书刊印刷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过剩产能向包装印刷转移。
随着包装工业的快速发展,标签印刷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12年标签印刷产值达260亿元,产量达34亿平方米,较2010年和2011年分别增长13%和14%,书刊印刷企业也可以思考利用多余产能开发标签印刷。
此外,书刊印刷企业还可以转向市场需求旺盛的小商品生产,如相册、纪念册、明信片、请柬、文件袋、产品说明书、笔记本等,而且要新颖,适应广大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其实这也是以书刊印刷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关键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效实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里没有固定的模式。
有条件的书刊印企还可以顺应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势,主动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与狼共舞”。例如,市场上出现的儿童玩具书、点读书等,有电、有光、有声、会动,深受儿童欢迎。将过剩产能向这方面开发和转移,也值得印刷企业思考和借鉴。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开动脑筋,消化过剩产能是不成问题的。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消化是以市场供需平衡为基础的,提供有效供给也要观察市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