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成为当务之急

西安日报
2008-12-01
阅读次数:2514
阅读字体 【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世界经济走向衰退,对我国将产生重大冲击,尤其是海外需求下降,出口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进入新阶段,内需不足、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突出矛盾。外部环境的恶化,暴露出我国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也正是将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机。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缓解经济压力,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
      从“双防”到“保增长”
      2008年年初,温家宝总理曾强调“今年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非常关键的一年”,此话主要是针对当时愈来愈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而讲的,目的是要设法使多年高位运行的经济增速降下来,实现“平稳较快”即可,以防经济增速失控,从而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孰料,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世界经济形势突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极可能成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现代“翻版”。而中国经济,也在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大悲大喜(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之后,处在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关口。
      股市泡沫破灭、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出口贸易严重受挫、电力过剩、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开始歇业倒闭或者外迁,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今年三季度的GDP增幅已跌至9%,更有专家发出预警:2009年二季度GDP增幅将很可能下滑至6%。
      此情此势,预示着多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一枝独秀”的时代就此终结,因为我们已经跨上了经济全球化这驾战车。独善其身不可能,但总要设法早日走出泥沼,率先发力,尽可能地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因此,是到了用“内需拉动型”替代“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的时候了。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中,如果说前三十年我们过多倚重出口的话,当下和今后恐怕就要优先考虑投资和消费,尤其是后者。因为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国内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一旦释放,就会给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注入强劲的动力。 
      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针对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重、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的实际,适时地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平稳增长的十大措施。新策甫出,即受到国内外热议和好评。尤其是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政府此举无疑是帮助国际社会恢复信心、早日摆脱经济金融危机的一剂强心针;而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意义更大,影响则更深远。
      详解扩大内需十大措施
      此次出台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大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这十大举措,可进一步概括为四大类:民生类,基础设施类,财经产业类,生态环境类。总的来说,四大类措施的政策指向只有一个,即通过大规模投资来拉动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从而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理论分析和既往经验说明,各类措施的政策效应强弱及显现时间可能会有差异。
      民生类措施属典型的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双赢的政策。以房地产业为例,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很高,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后,次年中国政府即实施住房货币化改革,有力地扩大了内需,在助力政府度过东南亚金融危机方面功不可没。因此,此次中国政府也将保障性住房放在十大措施之首。中央、地方和社会资本今后三年在该领域的投资总额将可能达到9000亿元,考虑到乘数效应,平均每年3000亿元的投资将至少再带动另外3000亿元,每年带来200万以上的就业机会。中央同时明确提出,此次保障性住房中央财政投资中绝大部分安排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因此,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会成为本轮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应该对列于十大措施之首的该举措有更大的信心和更高的期待。对于基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多年来中央财政投资有限,欠账颇多,这次迎来了一个空前的机遇。至于地震灾区重建,中央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总投资将超过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付30%。届时,灾区经济社会民生面貌将发生突变。十大措施中的第八条,将直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和其他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振其消费信心,增强其购买力。该类措施着眼于当前,政策效应明显,短期内即可起到改善民生、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基础设施类措施则着眼于将来,短期内则只有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如同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一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明显滞后。虽然自新农村建设开展后已有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之地广人多的原因,农村基础设施仍旧相当薄弱。此次十大措施中的第二条,即聚焦于此,颇有战略眼光。至于第三条,无疑将掀起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从而使我国的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面貌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设施类今后5年约8.5万亿的投资规模和建设速度都是史上罕见的。出于其对GDP增长率每年贡献2个百分点的考虑,该类措施的实施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寄予厚望,成为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最具有时效性的一方药剂。
      财经产业类措施中的第六条只具风向标意义,投资不会很大。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科技进步与创新等都是长期的问题,在短期内拉动经济的作用有限。但尽管如此,对中国科技界和产业界来说,此次经济节奏的放缓及国家相应政策的推出,仍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如能利用这次机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加快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步伐,也算是意外的收获。财经产业类措施中的第八和第九条,可以预期其对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增值税转型改革,目的是减轻企业增值税税负,以此鼓励和促进企业投资,更新机器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估计装备制造业将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第十条措施则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已发生根本性逆转,已由去年年末的“从紧”变为现在的“适度宽松”,尤其是贷款额度管理的取消,无异于开闸放水,为拉动经济、刺激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流动性支持。 
      态环境类措施即第五条属短期效果和长期意义兼具的措施。未来三年,我国将投资1万亿元用于环境保护,占此次中央财政投资4万亿的四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举有望既培植出风能开发、太阳能利用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藉此补偿在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历史旧账。短期内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从长期来看,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意义更是不可估量的。
      关于扩大内需的“冷”思考
      第一,长远来看,扩大内需的重点应是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十条措施中似乎仅有第一条在这方面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其他措施的作用均较间接。尤须注意的是,中国至今仍是拥有九亿农业人口的国家,内需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其收入增长较慢。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靠短期经济刺激计划而扩大了的内需是不可持续的,果如此,中国经济恐难免陷入“增长乏力-投资刺激-经济过热-刺激减弱-增长乏力”的怪圈。所以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其消费需求应成为中国经济“破局解困”的上上之选。
      第二,自上世纪初经济大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在对付危机(萧条)时的财政政策法宝不外“增支”和“减税”二途。但综观此次推出的十大措施,“增支”一途轰轰烈烈,“减税”一途不知何故却步履蹒跚。除增值税转型改革会减轻部分企业的税负外,别无其他。其实,趁此机会提高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额以进行个税调整,从而刺激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也许更具有积极意义。

 


资讯,会议,会展服务

杭迺懿  13481109710 
 




 

     

 
 
Copyright © 2000-2012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 桂ICP备15007906号-1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299号
电话:0771-5553301    传真:0771-5553302
网址:www.rosin-china.com    邮箱:rosin@rosi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