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国家发改委联合亚洲开发银行举行的“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方向和政策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对外宣布,中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围绕这一规划,中国政府将数百个课题面向全球公开招标,首度就五年发展规划联手国际机构开展课题研究,以研讨会形式全球“取经”。
这是一次没有先例的头脑风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负责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官员悉数到场,与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驻华官员、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教授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面对面,就中国未来发展路径展开直接对话。
“中国经济、决策与全球经济的互动日益紧密,我们希望‘十二五’规划,能在制定者与全球智囊的互动中获得提升。”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弱化经济增长指标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问题,成为研讨会上人们的焦点话题。
“十一五”期间,中国实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高于“翻两番”所需要的增长率(7.2%)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增长率(7.5%)。“十二五”时期,是否能够保持如此高增速?是否仍然有必要保持如此高的增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进入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短期内可能难以再现上一轮的高速增长。因此,在重新调整过程中,摩擦和动荡可能会贯穿整个“十二五”期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也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将促使英美等发达国家储蓄率和贸易逆差发生变化,带来全球经济缓慢再平衡,而这一再平衡过程无疑将对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冲击,要求对原来的产业分工进行调整。
对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伟在国家发改委和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课题《“十一五”后期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研究》的概要中提出,虽然在“十二五”期间中国也有可能取得比7.5%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看,“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仍然定在7.5%较为合适,在实际执行时,即在确定每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时,可以略有提高,在8%左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