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CPI环比涨幅半年来首次反弹
在经过5个月的环比下跌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再次上涨1.5%。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数据称,从同比看,1月,全国CPI同比上涨4.5%,创3个月新高。这一涨幅普遍高于机构预测的4%-4.2%,春节引发的物价上涨是涨幅较高的主要原因。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1月CPI同比反弹主要由于季节性因素导致,但反弹幅度超出市场的广泛预期,可能延缓政策放松节奏。由于1月PMI反弹,新增外汇占款可能高于此前预期,加之春节后现金回流银行体系,央行2月降低存准概率有所下降。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稳健,具体操作将稳中偏松。年内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或下调2-4次,每次0.5个百分点。
2、银监会定“七不准” 狠治银行业不规范经营
今后,银行强制设定条款或协商约定将部分贷款转为存款,或者发放贷款时强制捆绑搭售其他金融产品等行为将被严格禁止。
银监会昨日公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重拳”整治存贷款和服务收费两大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贷款定价提出了七项禁止性规定。
“七不准”原则包括:不得以贷转存。银行信贷业务要坚持实贷实付和受托支付原则,将贷款资金足额直接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手,不得强制设定条款或协商约定将部分贷款转为存款。不得存贷挂钩。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和存款业务应严格分离。不得以贷收费。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借发放贷款或以其他方式提供融资之机,要求客户接受不合理中间业务或其他金融服务而收取费用。不得浮利分费。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遵循利费分离原则,严格区分收息和收费业务,不得将利息分解为费用收取,严禁变相提高利率。不得借贷搭售。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在发放贷款或以其他方式提供融资时强制捆绑、搭售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不得一浮到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应充分反映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不得笼统将贷款利率上浮至最高限额。不得转嫁成本。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依法承担贷款业务及其他服务中产生的尽职调查、押品评估等相关成本,不得将经营成本以费用形式转嫁给客户。
3、人民币中间价逼近汇改来新高 海外贬值预期消弭
近日人民币强势走高特征明显。不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两日上涨,周四6.3009的中间价继续逼近汇改来新高,而且海外市场对人民币的预期早已由贬值转为升值,昨日1年期人民币对美元NDF继续上涨,创下了近4年来的新高。市场人士指出,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有望继续强势,突破汇改以来新高。
昨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009,较前一交易日上行了18个基点,离今年1月4日创下的汇改来新高仅差8个基点。与此同时,海外无本金交割市场(NDF)上,人民币对美元1年期NDF报6.2550,创下自2008年3月以来的新高。
尽管目前NDF所隐含的人民币升值幅度仍不到1%,但与此前持续逾5个月之久的贬值预期相比,至少已表明市场层面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的彻底扭转。究其原因,市场分析指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强劲表现,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4、全球四大央行集中议息 保增长成政策重点
面对债务危机、经济增长放缓及需求不振等一系列风险,全球多家央行不约而同地选择将保增长作为政策重点。周四,印尼、韩国、英国、欧洲央行分别召开议息会议。其中,印尼央行三个月来首次下调基准利率,英国央行则宣布扩大量化宽松资产购买规模。韩国央行连续第八个月维持基准利率不变,欧洲央行同样选择暂时维稳。
与印尼及英国央行的主动出击略有不同,欧洲央行及韩国央行选择静观变化暂时维稳。欧洲央行周四宣布,维持现有超低基准利率水平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