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嘉陵江的交汇处,浪涛拍岸,江水东流,托起一座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山城——重庆。古往今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如诗如画的秀美盛景触动了无数诗人、画家的创作灵感,吸引了众多鉴胜探幽游者倾情的目光!
青山无言史作证,绿满山川又一春。重庆直辖以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等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库周绿化等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400万亩,义务植树6.5亿株,森林面积达到40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庆林业再做惊人之举——实施森林工程,建设森林重庆,未来10年新造林1100万亩,改造低效林1000万亩,建设城市森林18万亩,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平方公里,全市新增森林面积1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这个决定传遍山城后,3100万巴渝儿女沸腾了……
一个构想 绘出一起大型生态工程蓝图
重庆,一座站立在中国西部的山城,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记者了解到,由于该市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特殊市情,随着城乡统筹力度的不断加大,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镇人口数量激增,资源环境压力加剧。传统的城市绿化模式在空间和效能上都已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多功能生态消费的需要,农村林地生产力低下、农民耕山致富热情不高的现实日益凸显。
如何破解难题?
今年3月31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到渝东南调研工作时指出:渝东南地区要把林业作为一大战略任务来抓,做好“山”的文章,挖掘山地资源,变荒山、穷山为秀山、宝山,真正“靠山吃山”。4月6日,薄熙来同志在市委第32次常委会上再次强调:未来几年,重庆要把发展林业作为全市的重要战略,实施林业大发展、大会战。围绕这一系列指示精神,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林业专家深入区县,奔赴林业发达省区,开展了林业发展战略大调研。最终,他们得出一大结论——要破解林业发展难题,必须启动实施一个大型生态工程,重庆森林工程被提上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经过近4个月的艰苦努力,7月14日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7月24日市委第41次常委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7月20日,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森林重庆的奋斗目标。8月19日,重庆森林工程大会召开,将这一宏大构想付诸行动。
五大重点 支撑森林工程全力进发
实施森林工程是否可行?
有关部门反复调研后,呈上了这样一份答卷:实施森林工程,统筹城乡绿化齐推进,人居环境改善与助农增收共谋划,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载体;实施森林工程,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构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是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的现实要求,也是重庆发展经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工程实施,将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可以唤醒沉睡的大山,充分发掘山区广阔的山场资源,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实现“山上绿树戴帽、山中林果缠腰、山下庭院成片”,使林业发展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举措;借工程实施,改造现有低质低效林地,不断改善林分树种组成和结构,提高林分质量,积极培育健康森林,能更好地发挥林地的综合效能,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协调;透过森林工程的实施将库区山地生态建设与建立让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生态产业基地有机结合,既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发展问题,又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障生态安全;随着重庆成为“中国西部经济增长极”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确立,外来企业、业主来渝投资林业建设的越来越多,需要发展较大规模的原料林基地作保证。而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林业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必须通过实施森林工程,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尽快建立大规模的原材料基地。
正缘于实施森林工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森林工程又被百姓亲切地称为“未来工程”、“阳光工程”。为了确保工程顺利有效实施,记者了解到,该市紧紧围绕“创建森林城市,致富巴渝农村”两大主题,将森林工程蓝图描绘成城市森林工程、通道森林工程、水系森林工程、农村森林工程、苗木基地工程“五步曲”,谱写一支惊世“绿色交响曲”。
城市森林工程包括城市建设区森林项目、城周森林屏障建设项目和森林文化建设项目三部分。城市建设区森林项目主要布局在城市建设区域实施,新建城市绿地18万亩。重点搞好城市道路系统、城市公园系统、单位绿化、立体绿化等,着力打造城市主次干道绿色骨架,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景观,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城市森林系统。城周森林屏障建设项目主要布局在主城“四山”(即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大山系森林屏障)和区县(自治县)城周,建设总规模160万亩。森林文化建设项目规划新建森林公园50个,农家森林公园100个,湿地公园10个,生态科普基地30个,义务植树基地40个,纪念林基地40个,古树名木保护点1万个,完善现有20个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
农村森林工程包括速丰林基地建设项目、低效林改造项目、绿色村镇建设项目和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主要布局在“四地四旁”,工程建设规模1810万亩。速丰林基地500万亩,主要布局在陡坡耕地、宜林荒山和通道两侧,重点安排在以酉阳为中心的渝东南、以丰都为中心的渝东北和以永川为中心的渝西。低质低效林改造1000万亩,其中水系周边改造低效林15万亩、三峡库区生态屏障项目改造低效林300万亩、农村低效林改造685万亩。绿色村镇项目建农田林网30万亩、庭院绿化40万亩、生态林145万亩。在95个市级中心镇开展“森林生态镇”建设,实现新农村“五化”;选择3000个都市区外生态区位重要、生态条件急需改善的村、居委会开展“绿色村庄”建设活动,达到“四化一片”标准。建设经济林基地110万亩,其中水果基地100万亩、特色干果和中药材基地10万亩。变荒山、穷山为秀山、宝山。
通道森林工程主要指高速公路、铁路和国道、省道、县道、乡村道路两侧建设林带或行道树,工程总面积60万亩。按照两环多带的布局,在内环高速公路两侧各建10米~30米的林带;外环两侧各建50米~80米的林带;主城区向外辐射的成渝、渝长、渝遂、渝邻、渝黔、渝武、渝湘7条高速公路,从内环起点到外环接口区间共126公里,两侧各建80米宽的林带,栽植米径8厘米以上绿化大树;外环以外的8条高速公路、5条铁路两侧各建30米~50米的林带;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道路两侧栽植1~2排行道树或在适宜区域建林带。
水系森林工程在长江干流及其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穿越区县城或绕区县城边兼有饮水水源的支流两岸、41座重点中型以上水库和饮水水源水库周边建设100米林带,100座农村塘堰周边因地制宜搞好绿化。其中,长江干流、乌江、嘉陵江、大宁河两岸前两排栽植绿化大苗;巩固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工程建设成果,消灭绿化带断档,继续打造长江干流两岸100米林带。工程造林总面积70万亩。其中,新造林55万亩,低效林改造15万亩。
苗木基地建设按照生产基地化、造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种苗产业化的要求,在加强现有苗圃管理的基础上,规划2008年~2009年新建苗圃5.2万亩,其中:大中型生态苗圃2.2万亩,绿化苗圃3万亩。改建现有生态苗圃2万亩。通过新建、改建,全市苗圃总面积达到15万亩,同时拓展育苗方式,充分利用组培、温室等现代育苗设施,开展工厂化育苗,年产各类合格苗4亿株以上。推进全市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化、造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种苗产业化。
万众一心 塑造辉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森林工程的基础和福祉在于服务广大人民大众,森林工程的建设需要全民参与。
为了让森林工程走进民众心中,该市决定创新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各界踊跃参与。丰富、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的内容和形式,提高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适龄公民每人每年必须义务植树5株,或承担相应劳动量的其他绿化任务。凡未履行年度植树义务的单位和适龄公民,要严格依法征收以资代劳绿化费,并用其组织专业队伍代植。全民义务植树实行属地管理,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健全义务植树登记考核制度,明确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绿化范围和管护责任,确保造林成效。推行义务植树基地化,组织市区县各级部门、驻渝部队及各类组织与行政村结对植树造林,一定5年不变。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和民兵及其他社会团体,要通过营建“巾帼林”、“职工林”、“共青林”等各类纪念林,组织实施绿地、林地认建、认养活动。强化庭院绿化和门前“三包”责任制,确保植树建绿质量。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参与“森林工程”建设。对私人投资的公益性林业项目,给予政策、信贷和权益保护等方面与国有林场一样的平等待遇,对捐资造林数额较大的单位和个人,可授予绿化冠名权。
政府的良苦用心感应了重庆的千万市民。其实,随着近年来林业与生活的“亲密接触”,林业和林业工程对普通民众来说,早已不再是一个口生的“词儿”,爱林、护林早已深入民心,唤醒了人们心中对绿色的畅想和渴望。人们看到的是,全年义务植树的人口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不少市民在森林公园中认养了树木,精心栽植。在这样一个全民互动、积极参与的形势下,当实施森林工程的计划传出后,立即得到了热情、率性的重庆市民们的鼎力支持。
民众们一呼百应,干劲十足,重庆“务林人”倍感欣慰之余,积极抓紧推进森林工程启动实施。据了解,自4月中旬以来,市领导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到各区县和有关单位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多次赴湖南、江西实地考察,不断梳理森林工程建设的思路,充实和丰富森林工程内容。经过精心筹划,按照重庆森林工程一个总规、多个子规的思路,拟订了《森林工程规划大纲》,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与市发展改革委一道编制了《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多次征求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和国内知名专家的意见。同时,由市政府研究室牵头,市林业局等有关部门配合,草拟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森林工程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市林业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重庆市林木种苗发展的通知》,明确了现有苗圃的生产与管理,新建、改扩建苗圃的扶持政策。
宏伟蓝图 标注重庆未来坐标
森林是绿色的屏障,资源的宝库,也是文明的依托,人类的摇篮,更是重庆这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迈向世界的名片!
森林工程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工程实施后将产生的巨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了解,工程的实施,不仅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土壤流失、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还将改善人居环境、招商引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产量,带动森林旅游、林产化工、林浆造纸等产业及龙头企业的蓬勃发展,引领农民奔富门……
实施森林工程势在必行!其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据重庆市林业局局长吴亚透露,总投资480亿元的重庆森林工程建设期为10年,按照“十年规划、五年实施”的安排,2008年~2012年为工程的全面实施阶段,主要建设任务在这个阶段完成;后5年为巩固提高阶段,主要是搞好补植补造和抚育管理,切实巩固造林成果,保持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到2017年,工程实施将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0.1%提高到38%,绿地率由27.1%提高到39%;都市区(主城九区)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其余31个区县建成市级森林城市;道路绿化率由54%提高到80%;水系绿化率由41%提高到80%,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平方公里;农民在林业上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实现全市山地森林化、社区园林化、农田林网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完成新造林1100万亩,改造低效林1000万亩,新建城市绿地18万亩,最终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生态优美的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