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锦涛:下半年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
中共中央7月26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就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6点意见。一是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二是要切实抓好农业生产,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农业生产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全年粮食丰收,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是要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创新驱动作用,推动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四是要切实推进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资源价格、行政管理、医药卫生、财政金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施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改善投资环境。五是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扩大和稳定就业,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扶助力度,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六是要切实防范经济风险,密切关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风险变化,提高抵御风险冲击能力。
2. 26省份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远超GDP
随着上半年各地统计数据的陆续公布以及地方人大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议,截至7月31日,全国26个省份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总计达29546亿元。虽然今年以来普遍增幅放缓,但是除了广东、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增长率为个位数,其余省份都保持两位数增长,远高于GDP增长率。
在这26个省份中,广东、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财政收入均是个位数增长。其中,浙江财政收入增长最低:上半年财政收入为1957.45亿元,仅增长4.4%,而粤沪京分别增长8.64%、6.8%和5.3%。其他21个省份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普遍在17%以上,即使是经济下滑压力较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其增速也远高于GDP增速。比如山东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5%,江苏增长12.9%。
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其中最高的是江西省,上半年入账740亿元,增长32.3%,湖南省和天津市分别增长29.1%和27%。另外,山西、安徽、辽宁和广西等地财政收入的增速都在20%以上。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637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2%。而广西财政厅网站消息显示,全国31个省份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14.4%。这两个数据都高于上半年全国和各地GDP增速。
3.重申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 专家:中小企业亟须“针对性”减税优惠
昨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下半年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这一轮减税中,很多政策都是直接针对小微企业,但一些地区的个体工商户反映税负不降反升了。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施正文表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征税机关对于小微企业均采用核定征收的办法,法律赋予了税务部门很大的弹性空间。
刘桓认为,正是这种税收征管的问题使得国家减税政策难以落实,多数企业享受不到实惠。因此政府下一步不应该再仅仅是泛泛地给中小企业优惠政策,而是要制定能使中小企业真正受益的税收征收管理的制度,比如企业借用银行贷款利息偏高,但却不能进入税前抵扣等等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有关部门做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
4. 银行不良贷款连升三季度 银监会预警风险
中国银行业高达120万亿的金融资产质量正在经历不良贷款反弹的考验,来自监管机构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三个季度环比上升。
不良贷款余额从2011年3季末的4078亿元上升至去年末的4279亿元,升至2012年1季末的4382亿元,且进入2季度,反弹势头依然不减。因此,“防范重点风险,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成为上周银监会2012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和年中监管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
“最大的特点,一是强调风险,二是强调银行要支持实体经济。”7月31日,一位参会的地方银监局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除了传统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流动性等传统风险揭示外,此番银监会特别强调要关注“信用风险和案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