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多月前,广西藤县塘步镇塘村的农民柳林海,在自家山头上开建了一个养鸡场,放养鸡苗5000多羽。而今,看着即将出栏的山地鸡,柳林海喜上眉梢——这些鸡将为他带来近两万元的纯利。
“这都得益于林改。”成功迈出发家致富第一步的柳林海说,在去年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不仅让他拥有了权属分明的林地,更是让生产有了水田以外的发展空间,从而踏上了林下养殖山地鸡这条增收新途。
迄今为止,林改工作全面铺开虽然不足两年时间,但在藤县,至少超过4500户农户,与柳林海一样,在自家山林里掘得了新致富路上的第一桶金。
助农致富是目标
藤县,一个地处桂东南的林业大县,在441万亩的林地面积中,林改涉及面积达421.8万亩,在全区林改工作全面铺开之前,便被列为试点。如今,在当地各级党政部门的全力推动下,全县已累计完成林地勘界面积399.5万亩、登记发证面积375万亩,分别占总任务421.8万亩的94.7%和88.9%,远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我们开展林改,并不仅仅是为划清林地权属,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切入点,拓展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创造更多的农民增收途径。”上个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会上,向全国各地介绍“藤县做法”的藤县县委书记何棠说,他们坚持把林改工作打造成为“尊民意、促民主、惠民生、得民心”的“四民工程”,使林改工作得到快速推进的同时,更是使林业及林下经济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据统计,2009年,藤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了4亿元,估计今年将超过5亿元。
其实,“藤县做法”在向全国推介前,已经引起了关注我国林改工作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年9月份,同样是在北京,在一场有美国及东南亚国家、驻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的林权改革国际研讨会上,藤县作为广西惟一的县级代表,在会上做主旨发言,阐述和推介藤县林改与林业产业发展、促农致富的成功经验。如,建成32个林下养殖小区,带动850多户农户致富。
成功关键在服务
藤县林改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服务。林改过程中,该县县委、县政府把“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为林农服务”作为林改工作的指导方针,加强林改服务力量、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出现了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工作人员,均全力以赴、认真细致做好确权到户服务工作的动人场景。
这是一个服务林改工作的感人镜头:去年5月,正是松脂上市高峰期。由于林改任务紧张,代客商收购松脂的平福乡寻村村委会主任陈巨典,天天一早就得爬山踏界,带队上山勾图。结果,他耽误了松脂的收购,为此减少1万多元收入,但他没有后悔:“自己亏点算不了什么,林改做好了,老百姓就赚大了。”
林改工作主要涉及外业勘界、内业整理、登记发证,工作量大且繁琐。为顺利推进林改工作,藤县共抽调2000多人,组建成16个驻乡(镇)工作队和125个驻村工作组,实行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办法,细化包干到山头地块。同时,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要像帮亲人一样帮助林农掌握政策,要像给自己分山一样帮林农勘界确权,要像解决自家难题一样帮林农解决历史纠纷”,有效化解了林改中出现的纠纷。截至目前,该县群众申请林地纠纷150宗,已调处结案143宗,调处成功率95.3%。由于措施得力,自实施林改以来,藤县没有因为林改工作出现群众上访和破坏森林资源行为。
配套改革在深化
林改改革不仅需要明晰产权,更需要将绿色的山林转化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金山”。如何让缺乏生产项目启动资金的农民,尽快将自家山林变成增收“宝地”,藤县当前开展的林改配套改革,无疑是一个强力助推器。
这是一个林改配套改革给农民带来的真实例证:“开始时我也没有钱买鸡苗、饲料,但在知道林权可以抵押贷款后,我就马上用自己的林权证作抵押贷款5万元,估计两到三年内,就可以还清贷款了。”饲养了5000多羽山地鸡的柳林海说。而中国人保财险广西藤县分公司为当地一些投保户办理的森林火灾保险,更属广西首创———投保后的林农,将不再担心森林火灾给自己带来难以承受的风险了。
利用金融机构带动林农创业,作为藤县林改配套改革的一大亮点,当地政府对此紧抓不放,积极与县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联系,帮助农户集中办理小额惠农贷款和林权证抵押贷款,帮助他们解决养殖、种植上的资金缺口。在藤县,如今已有不少村民利用林权证办理贷款业务、为自家林地购买森林保险,林业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上重要的一环。目前,藤县已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6笔,金额7457万元;办理森林保险30笔,投保面积890多亩,投保金额71.3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朱桂湘 梁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