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7年上半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与防治的概况
2007年上半年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586.67万亩,较去年同期下降16.2%,发生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椰心叶甲、刺桐姬小蜂、萧氏松茎象、马尾松毛虫、竹林害虫、桉树虫害、阔叶林虫害、湿地松粉蚧、薇甘菊等。防治作业面积总计156.22万亩,成灾面积总计0.05万亩,成灾率0.01‰。其中: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28.09万亩,病死树21.08万株,新增了1个县级疫点,防治作业面积69.65万亩;松突圆蚧发生面积400.88万亩(重度危害面积32.71万亩),防治作业面积60.50万亩;湿地松粉蚧发生面积100.94万亩(重度危害面积0.55万亩);椰心叶甲发生面积0.73万亩,危害棕榈科植物43.8万株;刺桐姬小蜂发生面积0.11万亩,危害刺桐属植物6.6万株;萧氏松茎象发生面积14.92万亩;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29.03万亩,防治作业面积17.93万亩;竹蝗发生面积4.76万亩,防治作业面积4.88万亩;桉树虫害发生面积0.73万亩,防治作业面积0.73万亩;阔叶树虫害发生面积0.55万亩,防治作业面积2.15万亩;有害植物薇甘菊发生面积5.47万亩。
二、加强有害生物管理的主要措施
1、强化防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林造发[2005]77号)精神,实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省林业局下达了2007年度各市、县森林病虫害应施监测面积和种苗产地应施检疫面积,各市将本市年度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指标分解到县级行政区,加强督促检查。
2、强化防治检疫机构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执法工作。大部分市、县森防检疫机构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粤人发[2007]65号)精神,以及《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有关规定,积极申请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争取使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与防治检疫工作的任务相适应,以充分发挥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机构的行政管理、监督、执法主体作用。
3、加强防治项目组织管理。进一步完善有害生物防治项目的申报、论证、审批、实施、验收、绩效评价的管理工作程序和制度。各地认真做好申请省级和中央财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的组织工作,认真编制2006年底下达的年度省级和中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使用实施方案,较严格地按经省森防检疫总站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落实防治措施,加强了防治质量和效率管理;组织开展了2005年度林业防灾减灾——森林病虫害防治省级财政支出项目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经抽查考核4个市、县(区),项目资金使用效率较高,抽查单位均达到优良等级。
三、实施科学防控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重点和突发性病虫害治理。
年初,省林业局下达了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椰心叶甲、薇甘菊、刺桐姬小蜂年度防治任务,疫区市县积极开展重点和突发性病虫害预防和除治。
1、全面加强松材线虫病除治。
(1)加强行政管理措施。省林业局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纳入2007年度主要工作内容,省林业局分管领导多次与局营林处、省森防检疫站领导研究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并亲赴现场考察、指导防治工作。广州市委、市政府多位领导分别就广州市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严加防范,大力除治。惠州市各县(区)于今年初相继成立了以分管林业的副县长(副区长)为组长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当地的防治工作。封开县委、县政府年初召集有关部门和各镇领导开会,布置防治工作。1月下旬省森防检疫总站在惠州召开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座谈会,研究布置规范松材线虫病疫情调查和管理工作制度及编制四年治理规划;5月中旬召开了粤桂两省(区)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治会议,商定联防联治具体措施,两省(区)林业局分管领导分别代表两省签订了《粤桂两省(区)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治协议》。
(2)加强疫情监测防控。全省松材线虫病疫区县(市)全面加强春季疫情监测,省森防检疫总站设立了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普查中心组,督促、指导各地的疫情监测、普查工作,各市、县也相继设立疫情监测普查小组,负责辖区内的疫情监测、普查工作。各县(区、市、林场)把责任落实到人,扎扎实实开展调查工作,各地在进行2007年度春季疫情监测普查中,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规定的技术方法开展疫情监测普查工作,全省疫区实施普查面积总计614.59万亩,取样分离鉴定样品7214份。
(3)积极落实春季除治。一是及时拔除新疫点。对发现的新疫点,省林业局及时下达了拔除松材线虫病新疫点的除治通知书,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立即组织专业防治公司将新发病的465亩松林内的枯死木全部伐除(含病死树和山火致死树),采用装袋密封熏蒸灭虫方法进行严格除害处理,在整个除治过程中十分注重疫木的监管工作,防范疫木流失造成疫情扩散;二是积极组织春季全面除治。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县使用200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加大了松材线虫病春季除治工作,作业面积共计69.65万亩,其中:实际防治面积22.31万亩、重复防治9.72万亩、预防面积37.61万亩。完成清理病死树面积46.05万亩,清除病死树19.07万株,同时清理其它枯死树10.17万株;释放管氏肿腿蜂200万头,防治面积2.68万亩;挂放诱捕器2470套,防治面积17.46万亩;设置诱木905株,防治面积0.9万亩;应用杀虫剂防治0.44万亩;完成疫区林分改造2.12万亩;除害处理木材2.17万立方米,疫区松林除治率达100%,通过落实除治,中山市以及乳源县、惠东县的平山镇,东莞市的黄江、谢岗、清溪镇春季普查时没有出现新的病死树,广州萝岗区、增城市、深圳龙岗区、东莞市疫点松林因皆伐改造,发生面积有所减少;三是启动实施国家林业局布置的试点项目,进一步推进防治机制改革示范工作。
2、加大力度应用生物技术防治松突圆蚧。一是落实采集寄生蜂种蜂松枝的具体地点及数量。3月中旬至4月中旬,省森防检疫总站组织信宜、高州、惠东、紫金县(市)及新丰江林管局等地调查本土蜂种源分布情况,选定采集点;二是做好放蜂点规划设计。3月前,有放蜂任务的县(市、区)详细制订放蜂工作计划,放蜂区规划在松突圆蚧发生中度偏重的林分,并在200亩左右范围设置一个放蜂点,并在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标明放蜂地点、范围(面积)和点数;三是做好种蜂枝条采集、运输、挂放。实施单位组织操作熟练的人员12-15人,每天采集1000把左右,当天采枝,傍晚装车,夜间用敞蓬卡车运送到放蜂区,全省共采集种蜂松枝30650把,重约50吨,上半年完成放蜂防治面积60.50万亩。
3、采取无公害防治措施控制食叶性害虫灾情。采取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抓好食叶性害虫虫情测报,抓准虫情,做到治早治小,将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年初,省林业局利用2006年防灾减灾资金,统一采购防治药物白僵菌粉剂67吨、灭幼脲增效型粉剂10.28吨、森得宝粉剂13吨、病毒8万亩,苯氧威1吨,机动喷雾(粉)机210台,烟雾机40台,做好救灾药械的贮备,并及时调拨各地使用,上半年全省各地抓紧食叶性害虫防治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全面防治,完成马尾松毛虫防治作业面积17.93万亩,竹蝗防治作业面积4.88万亩,桉树虫害防治作业面积0.73万亩,阔叶树虫害防治作业面积2.15万亩。
4、积极推广防治新技术、新方法。抓紧刺桐姬小蜂新发生的有害生物生物学特性和根除技术的研究,开展松突圆蚧本地寄生蜂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建立松材线虫病、金钟藤、萧氏松茎象、椰心叶甲、刺桐姬小蜂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示范区,将有效的除治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进行组装配套,合理应用,发挥示范作用。
5、积极推进森林健康示范试验。在深圳龙岗区受松材线虫病和松突圆蚧为害较严重的坪地长坑水库区,设立600亩示范松林。组织实施“森林健康项目示范”工作。通过建立示范点,采取综合技术手段,进一步维护、恢复、建立健康的森林,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健康。
四、强化灾害预防工作
1、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为进一步推动突发性有害生物的应急处置工作,今年3月,省林业局印发了《广东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粤林[2007]64号),《应急预案》的印发,进一步规范了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管理工作程序,明确了突发性灾害事件的级别、范围、应急响应程序,以及组织指挥体系和工作职责。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项目贮备。编制了《广东省重点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广东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08-2015)》。
3、进一步完善数据采集系统。充分发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作用,扩大监测覆盖面,全面准确掌握疫情发生动态,为科学防治奠定基础。一是及时统计上半年主要病虫害的发生、防治数据,为主管部门和防治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各地认真落实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月报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月内发生危险性和突发性有害生物(达到启动应急预案)事件的情况,以紧急报告方式及时上报,并实行“零报告”制度;三是定期综合分析测报数据,做好全省年度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四是在罗定、德庆开展松毛虫性信息素监测预报示范,两个示范点面积共计9684亩;五是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部署,做好我省小蠹虫标本采集及相关信息收集工作。
4、严格检疫监管。一是省林业局与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引进林业种子苗木检疫监管若干事项的通知》,规范检疫监管工作;二是认真审核普及型国外引种试种苗圃资格,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批,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对2005年广东省公布的广州市大汉园景发展有限公司等40家企业的种植基地进行两年一次的重新审核,并要求这些企业(苗圃)在重新取得资格认定之前,进口的林木种子、苗木及其繁殖材料,须在省森防检疫总站指定的森林植物检疫隔离试种苗圃或2006~2007年国家林业局认定的普及型国外引种试种苗圃依规定期限进行隔离试种。
5、认真把好检疫工作的关键环节。切实抓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逐步将所有的林木种苗繁育圃地纳入产地检疫范围,把好苗木检疫关,严格实行现场检疫检验,确保调运检疫质量,继续推行计算机签发检疫证书和网络传送检疫信息,积极开展复检工作。
五、加大森防宣传工作力度
1、抓住广东省林业局上线《广东民声热线》的时机,积极做好上线准备,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方面有关法律法规,及时汇编成40多条便民服务、防治工作热点、难点等信息,重点向广大林农宣传松材线虫病等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危险性、危害性。
2、坚持编辑印发《广东森防工作简报》,紧紧围绕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椰心叶甲、刺桐姬小蜂等防控工作来宣传,及时报导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最新情况,报导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的最新技术,发布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较好地指导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为林业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舆论支持。
六、2007年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是抓好重大病虫害的治理工程。全面完成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椰心叶甲、刺桐姬小蜂、薇甘菊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治任务,加强技术指导、监管和防治工作的绩效考核,推行多种形式的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成效。
二是推进检疫工作规范化。完善检疫工作规章制度,着手完善检疫委托年审制度,重点加强松材线虫疫木的源头管理,宣传贯彻《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GB/T204762006)》技术标准,建立健全种苗基地、木材加工及家具企业登记制度,切实抓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及检疫复检工作,重点搞好现场检疫检验,完善木材加工企业的检疫监管制度,加强与周边各省、区的联系,及时获取违规调运信息,组织开展南方七省(区)检疫工作交流协作。
三是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监测预警体系项目建设,推进建设数据采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以及数字化远程诊断、鉴定、传输系统,建设20个省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监测点,加强20个市县森防检疫站装备,建立外来有害生物快速监测系统,在珠三角花木林产品集散地建设检疫除害处理设施,举办一期检疫员培训班,全面提高检疫防疫能力、检疫执法能力、依法行政能力、科学防治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四是全面落实两广省际间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治措施。
五是贯彻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考核工作的部署,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考核”和“松材线虫病除治检查验收考核”工作纳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综合考核”,秋末冬初开展并完成年度检查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