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伴和我现在几乎天天都在山上,不仅看护林子,而且还在竹笋旁插上标签,像选女婿一样护笋留竹,把林子收拾得比菜园子还精细。”59岁的邓文山憨厚地笑着对记者说。这位福建邵武市水北镇上坪村的普通村民,林改后拥有了200多亩竹林,整天忙碌在曾经的荒山上。
邓文山的经历只是林改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缩影。林改后,集体林从“我们的”变成了“我的”,使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巨大能量得到集中释放,林业站发下来的树苗大家争着要,抢着栽,有些村民甚至想方设法筹钱买苗。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林农们现在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
几年的林改带来丰硕的成果。据2009年底发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目前全国森林面积已达19545.22万公顷,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与第六次清查结果相比,五年内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2.15个百分点。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但是,目前林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造林主体无力支付造林成本,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产出低等,采取何种措施应对这些挑战就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林业专家就此也给出了三剂药方,希望可以通过造林补贴、抚育补贴以及林木良种补贴来共同推荐林权改革。
利剑之一:造林补贴
深化林权改革的关键环节
开发宜林地成为扩大森林面积的潜力所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尚有0.57亿公顷宜林荒山荒地、0.54亿公顷左右的宜林沙荒地和相当数量的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未利用地。充分利用这些土地进行规划治理,是扩大森林面积的有效手段。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现有宜林地中,立地条件较好的仅占13%,有60%的宜林地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其余的也多分布在一些石质山区。“营造林的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中科院院士唐守正表示,“由于这些宜林地多处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尚不富裕的农民群众很难支付得起高昂的造林成本。仅依靠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并不现实。”
“现在实行的造林补助额度明显偏低,急需要制定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的步伐。”唐守正说。